
北京日报记者 潘福达
近期,全国多地上新2026版惠民保产品,“更低的保费”“保费不变”等宣传语已基本不见,更多强调更全面的保障及更便捷的服务。
经过多年发展,作为普惠保险产品的惠民保产品不断迭代,已逐步进入稳定运营期。业内人士建议,惠民保产品要实现长期良性发展,未来可通过加大相关部门参与力度、提供差异化产品方案、推动医保个账联动等方式,真正实现保险的普及性与惠民性。
多地产品“加量不加价”
自9月份以来已有“惠琼保” 2026版(海南省)、“龙江惠民保2026版”(黑龙江省)、燕赵健康保(原冀惠保,河北省)、北京普惠健康保、汕头惠民保等多款产品上线。
记者梳理发现,当前已经上新的2026年度惠民保产品告别前期的“卷价格”模式,以降费、保费不变为卖点的宣传寥寥无几,取而代之的是扩大特药目录、降低理赔门槛、提高理赔效率、增加健康管理服务等。
以北京为例,2026年度“北京普惠健康保”保费仍维持195元/人/年,累计保额升级至350万元,理赔门槛降低的同时,特药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,病种覆盖扩展至87种,药品清单增至159种,健康服务持续调增。
同样思路的还有“惠琼保”,该款保险在责任和服务上做了多项升级创新,建立免赔额动态调节机制、家庭参保优待加码、将特药目录扩容到115种,并在指定医院试点“一站式结算”。龙江惠民保参保范围有扩大、住院责任再优化、特药选择更精准、未成年报销有增加。不少地区的2026版惠民保对于健康人群投保也给予优惠,还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,来提升投保意愿。
普惠性和商业性仍待平衡
在过去几年的探索中,部分宣传低保费的惠民保产品为了控制“赔穿”风险,不得不提高免赔门槛、压缩保障责任,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体验导致参保率面临下滑压力,多款产品因运营问题停售。也因此,当市场格局从“增量扩张”转向“存量优化”的阶段,多地惠民保产品开始探索可持续运营,在保障责任、特药清单、免赔额等方面进行升级优化。
复旦大学发布的《2024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(惠民保)知识图谱》显示,各产品正在通过免赔额提升、赔付比例提高、保额提高的方式提升总体保障水平。数据显示,免赔额变化的产品中,有97%的产品为降低免赔额;保额变化的产品中,85%为提高总保额;赔付比例方面,63%有所变化的产品涉及不同责任赔付比例的提升。
参保可持续性依然是惠民保面临的一大难题。在不限制参保人群的情况下,健康群体可能趋向退保,而保障计划只能吸引健康状况不佳、理赔概率较高的人群,从而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,即“死亡螺旋”风险。对此,业内人士表示,惠民保应适应市场需求,进行差异化产品布局,在普惠性和商业性之间寻求平衡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,未来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细化市场,实现精准的风险与客户分层,做好既往症差异化赔付、进行动态费率调整、推动医保个账联动、鼓励企业团体参保、强化健康管理,加大政策与数据支持,从而实现惠民保长期良性运营。
对于保险机构来说,如何从多维度合理设置赔付标准,结合偿付能力平衡惠民保的普惠性与赔付率,是实现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元保集团相关专家认为,“普惠”中“惠”与“普”相互依存,“惠”是“普”的基础,“普”是“惠”持续的前提。推动普惠需依靠“三力”,商业力要遵循保险规律,让保障参与者有利可图;政府力能降低交易成本、促进销售;科技力可通过降低触达成本、风险管理成本、运营成本助力。
大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